3月25日,经过几个小时的角逐,蔡波为天星村捧回了温江区寿安镇编艺大赛的二等奖。虽然在植物编艺方面是一把老手,但蔡波之前一直把重心放在传统花木的种植销售上,“最近传统花木不好做,重心慢慢往编艺方面转。”
传统花木形势的低迷,也在催促着整个天星村,寻找产业转型之路。
2013年底,戴着“后进村”的帽子,天星村完成了村两委换届。新任村党支部书记黄伟在对产业家底进行全面摸底后,与村两委展开讨论,决定尝试一条新路:以植物编艺为突破,打造一三产业互动格局。
编成花瓶 紫薇身价翻倍涨
花木是天星村的绝对支柱产业。“前些年,传统花木的行情好,搞编艺的人不是很多。”黄伟说,这两年,花木的行情低迷,过去10公分的桂花树能卖2000元,现在只能卖到500元左右。
但黄伟发现,13组的村民受的影响相对要小。原来,这里有80%的村民除了搞传统花木种植外,还在从事植物编艺,以各种形状的铁框架为依托,将桂花、紫薇等编成花瓶、葫芦、牌坊等,“因为融入了编织技术,产品的价格也得到了提升。”
蒋仕凡是13组的编艺大户,3月25日这一天,他就卖出去十几个产品,每个单品的价格都是以万元计算。“这个3米高的‘花瓶’是用十二株紫薇编的,长了差不多十年,现在卖出去的价格是4万元左右。”蒋仕凡说,如果十二株紫薇按照传统的方法在地里生长,10年大概能长到10公分大小,现在的市场行情下,一株的售价大概是500元左右,12株的价格也只有6000元。
但与传统花木种植相比,植物编艺要费工的多。以蒋仕凡家刚卖出去的3米高“花瓶”为例,打理十年来未曾间断过,“紫薇条每长几公分就要捆绑一次,但捆绑也要有技巧,绑的不好,紫薇条不容易存活。”让十二株紫薇长的匀称漂亮也是一个技术活。蒋仕凡摆了摆手手没再多说,“干了二十多年才摸索出这些秘方,轻易不能外传。”
传统花木市场行情看低,更拉大了普通花木与编艺花木之间的效益差距。这也触动了黄伟。目前,天星村正在以13组为核心,在全村引导村民搞植物编艺。
打造公园 将编艺产业景区化
在通往天星村13组的府通路旁,一个由三匹雕塑马组成的牌坊已经立起,牌坊上写着四个大字:编艺公园。
“在确定名字的时候,我们在‘基地’和‘公园’两者之间犹豫,最后决定选‘公园’。”黄伟认为,相比单纯的农业,一三产业互动更能抵御市场风险,“村民们的植物编艺,不光能作为产品卖出去,也能作为旅游资源为村民们带来另一份收入。”
目前,编艺公园的初步规划已经出炉,13组作为公园的核心区部分最先启动打造工作。去年,村两委积极整合、争取村、镇、区三级资源,投入四十多万元,完成了13组院落道路和入户步道的建设。今年3月初,一个能容纳几十辆汽车的停车场也刚刚完工。蒋仕凡计划重新规划下园子的布局,在园子里摆上一些桌椅,“客人来了,可以坐下来慢慢观赏我们的编艺产品。”
为了调动村民们参与“编艺公园”打造的积极性,在村两委的指导下,13组成立了自治委员会,王德琼被推选为自治委员会主任:“我们动员各家各户自觉维护自家庭院和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,尽量种植四季开花植物,为下一步接待游客做好准备。”
3月25日,自治委员会的成员们又坐在一起,“开发小型的家庭植物编艺产品”是当天的讨论主题之一。
目前,天星村的植物编艺产品以几米高的大型花瓶为主,销往国内外各大城市,主要用于市政公园的美观绿化。刘纪东觉得,规模扩大了,市场也必须要拓展,“家庭应该是我们今后一个主要的客户市场,所以我们要加快研发一些小型的、个性化的编艺产品。”最近,刘纪东就自己研发了一个新的“花瓶”,约1米高,样式也变得更简洁美观。
黄伟介绍,下一步,村上决定跟专业的公司合作,“请他们为我们设计一批适合家庭的产品。”